孟宪祥失笑,“在你心中我那么优秀吗?还跨国公司呢。”
——“那是当然的了,在我心中,你非常优秀。我一直觉得你来这里是屈才了。
别打断我整理好的思路,我刚才说哪儿了?第二条,对,第二条是分清楚资历和能力的差异。
很多人把自己的工作经历按时间顺序一一列出,那是资历。即便资历看上去很漂亮,也不等于能够做事情。
我见过一份简历,那程序员工作六七年,换了5个公司,里面包括百度,滴滴等明星公司。但是每一个段经历能讲出来的成绩并不突出。
你看了这样的简历第一印象会是什么?恐怕会觉得这个人是找工作的行家,不是善于做事情的人吧。
这个例子可能有点特殊,但是把资历和能力混为一谈的人非常多。
一份好的简历,要通过自己做过的事情,体现自己的能力,特别是显示出比同龄人,同职位的人能力更强。”
——“感觉你的有些词语相当专业,你是不是自己也曾打算好好选个工作?”
——“不是,我是读过关系招聘方面的专业书籍,那个时候想去考人力资源管理。只是后来不了了之了。”
——“多有想法的一个姑娘啊!”
——“唉,我视力过不了关,所以……算了,先接着说第……第三点,强调效果胜过强调水平。
水平很高的人,不等于做事情的效果就好。有经验的用人单位都清楚这一点,当然老板提拔部下时也是更看中效果。
因此,在简历中要强调自己做事情的结果,让对方由结果倒推出水平;要把自己包装成产生效果的人,而不是光有光环的人。
我看过书上展示的谷歌销售主管科德斯坦尼的简历。
他并非从什么名校毕业,工作时间也不长,在全球的销售主管中比他更出名、能力更强的一定有,但是在他做销售的效果却让人感到非常惊艳。
比如:他在网景公司两年就将销售额提升了百倍,在谷歌则把销售额从几乎为零做到了盈利。看到这家小公司(当时他去的时候,谷歌还很小)有这样实干的销售能人。
通常很多小公司为了撑门面,都会找一些有名的人来担任顾问或者名义上的主管,但是这些人通常不会尽全力,水平再高也未必产生效果。
对于一个单位来讲,需要大量能产生效果的员工,而不是头顶光环的员工。
第四就是,保持一致性和向上的趋势。
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以及不同的领域发展是不平衡的,但是在简历中要给人呈现一个表现稳定,而且是逐渐向上的趋势。”
——“我发现你其实很能说,而且条理相当清晰,为什么你总是盯着自己的视力而不去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呢?”
孟宪祥有些不悦地打断楚丽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