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只有经历了成长和发展,他才会明白,爱不仅仅是被爱,更是主动去爱他人。
自己一直停留在被爱这个阶层上了,总觉得自己缺爱,就该去寻找爱,其实,没想明白,应该先学会怎么爱别人;力的作用是相互的,这样,别人也才能像你学着更好的来爱你。
这才是弗洛姆为什么把爱称为“一门艺术”的真正原因,因为它的成熟需要付出相应的努力。
弗洛姆笔下的爱,不是轰轰烈烈不顾一切的激情,不是孤独男女填补寂寞的纵~欲,不是视他人为玩物的控制,更不是让人失去理智的疯癫。
他所说的爱透着理性和成熟,蕴含着责任和尊重,追求人与人的统一,却又不失自身的独立和精神的欢愉。
这只是他的一家之言吗?并不是。
古往今来的哲人贤者,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多共鸣。
比如英国哲人罗素就曾说过,“真正的爱情全然不同于老爷主子式的得意。它令精神欢畅,却不是只满足本能的快感。
只有令本能和精神同时获得满足,才是幸福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因素,才能从中产生出男女之间最美妙的激情。”
这,不是与弗洛姆的观点,不谋而合吗?
真正的爱情包含了关心、责任、尊重和认识。
弗洛姆的描述确实令人向往,可我们所处的时代,有这样的爱情吗?
楚丽华冷静下来了,用青云飞的话来说,不能听风就是雨,任何理论和观点不能一味地接受,要学会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判断。
要去验证它的真实性和可实操性。
毕竟,弗洛姆并不生活在我们的时代,他的观察和描述所针对的是上世纪五、六十年代的西方工业社会。
他一针见血地指出,西方工业社会中的爱已经衰亡,成熟的爱成了一种罕见的现象。
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那是一个以生产和消费为最高准则的社会,一个一切活动都从属于经济手段的社会。
在那样的社会里,人本身都被商品化了,变成了只知道交换和消费的机器,那种情况下,爱情又怎么可能独善其身呢?
在这样的工业社会里,人们不再把爱情看作能力问题,而是一个对象问题。
寻找恋爱对象,就好像去市场上选购商品。就像一双鞋子,只要穿着漂亮高档,就会有人买。
很多人对爱情的态度也是这样,只要我英俊潇洒,或者美丽温柔,那在爱情市场上,自然就会受欢迎,不愁找不到对象。
而且,爱情哪有衰亡的迹象?我们的电影和小说里有各种爱情大戏,流行歌曲里总也离不开爱,都市男女更是热衷于谈情说爱。
和爱情相关的话语,可比以前更加铺天盖地呢。
对此,弗洛姆的看法是,这些出现在公众眼中的爱情,其实只是虚假的爱情,是真正爱情衰亡后残留的虚有其表的形式。
回想一下,好像现在生活的时代,很多现象,和他书里描述的,也差不太多。